金相显微镜价格 生物显微镜价格 体视显微镜价格

金相显微镜-显微镜

本站搜索

万一人类灭亡,蟑螂会不会征霸这个地球? 显微镜百科

信息分类:生命科学资讯    作者:YIYI发布 

分割线

返回上一级目录

蟑螂——与人类成为生命共同体的昆虫

「万一人类灭亡,蟑螂会不会征霸这个地球?」这是我们研究昆虫的人和与昆虫无关的人聊天时,常出现的话题。他们认为,蟑螂活动力大、有无穴不入的潜伏、隐匿能力,灵敏的感觉器,灵活的反应,旺盛的生殖力,撒到杀虫药剂还不死的生命力;这些特性让牠们在遇到人类灭亡的大灾难时,还能维持生命,利用人类不在的空间更为繁荣,对此话题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。

蟑螂是所谓的「活化石」之一,牠的故乡据推测应是离现在三亿多年前古生代中期的密林。在更早的四亿多年前,又名「鱼类时代」的泥盆纪,是海洋中生物的繁荣期,此时在海洋中无法得到充分生活空间的生物们被挤到海边,不久登陆变成陆栖性动、植物。而泥盆纪之后的石炭纪,更是多种陆栖动物出现的时期,因而有「昆虫时代」的别名,蟑螂便是其中的一群,并在此时期建立了牠们生活的基本原则。由于此时陆地的温度、湿度较高,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,因此巨型羊齿、裸子植物在陆地上繁茂地生长,此时的植物化石便是我们当燃料等的煤炭。从此也知,当时的植物是如何地繁茂,而且这种环境就是现在蟑螂祖先的栖息之所。

蟑螂如何在陆地上建立牠们的立足之地,其详细过程至今仍未详。无论如何,牠们延伸胸部背板,把它当翅膀,但在高湿、树叶密茂的森林裡不太适合飞翔,因此牠们仍以爬行为主要移动方法。此外,为了拨开湿气、水滴,牠们以分泌的油脂物质被覆包括翅膀在内的整个身体,并以油脂物质阻挡透过浓雾而来的强烈紫外线来保护身体,把体色弄成黑褐色。由于牠活动的地方落枝、朽叶层层重迭,所以发展出较适合在这种地形行动的扁平且有弹性的体型。但在这种地方走动时,脚容易绊到落枝,弄得动弹不得,因此为了方便脱身,让脚部关节容易从身体脱落。再者,利用高湿条件保护卵,也发展出卵鞘,把卵保存在卵鞘中。无论成虫或孵化后的若虫,牠们取食到处存在的腐植质,于是采用母子同居生活的方式。这就是蟑螂在三亿多年前建立的生活形态,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蟑螂的生活方式多所相似,几无变化,这就是蟑螂有「活化石」之称的原因。那么蟑螂是从何时侵入我们的生活环境呢?至少在数万年前,人类的洞居时代就有起火取暖的行为,还有一些吃剩的食物。如此温暖又有食物的地方,为蟑螂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在公元前三百年希腊的科学者亚理斯多德(Aristotole)所着的《动物志》中,已有蟑螂脱皮而发育的记述。到了罗马帝国时代,普林列(Gaius Plinius Secundus)所着的《博物志》不但有更详尽的记载,也谈到蟑螂当药材的效果,从此也知蟑螂与我们接触的历史相当悠久。以后我们居住环境改变了,随着傢俱的增加,屋子裡出现很多适合蟑螂躲藏的地方,起火烹饪的厨房更是高温、多湿之处,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在屋子裡贮藏或吃剩的食物也增加,此种情形从另一角度看,与石炭纪密林的情形很相似,如此一来蟑螂不在我们的生活圈中与我们同居才怪呢,更直接地说,屋子裡的蟑螂是我们养出来的。

目前我们既知的蟑螂已多到约四千种,但真正适应人造的环境、与我们同居生活的顶多三十种,不到整个蟑螂种类数的百分之一,其馀极大多数的蟑螂仍在森林、草原裡,过着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。

回到开头的「万一人类灭亡,蟑螂会不会征霸这个地球?」的问题,答案应是「不太可能」吧,因为这三十种房屋内的蟑螂已经太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了,人没了,这些生活环境也没了,屋子裡的蟑螂也失去牠们的生活场所,只好随人而消失,或许顶多悄悄地回到草原、森林裡,与保守派的蟑螂们会合。

其实这个问题裡的蟑螂改为家蚕会让人更容易明白。经过约四千年人类的饲养,过去在野外生活的「家蚕」已完全变成家畜化的昆虫,在人类不断地供饲桑叶下,牠变得「四肢无力」,失去垂直爬上的脚力,就算把牠以四脚朝天方式吊在桑叶下面,牠也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而掉到地上,加上没有爬坡的脚力,在野外万一被风吹倒在地,只得在地上饿死。至于变为成虫的家蚕蛾虽有翅膀,但因肌肉极度退化,只能搏翅,已不能起飞,如果我们弃养牠,牠还有什么生机呢?

本文由出自上海光学仪器厂,转载请注明